“这海棠果既能卖钱,又能固沙护林,好处多得很!”“光伏板下长牧草,板上发电、板下生绿,一举两得!”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沙地,经过多年的科学治沙和生态修复,“沙害”变“沙金”。近年来,通辽市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、产业发展生态化,将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、治沙与致富相结合,特色林果、生态旅游、新能源、林下种植养殖等产业已成为沙区支柱产业。 通辽的兴绿实践,让黄沙成为生态与财富的载体,真正实现治一片黄沙、绿一方水土、富一域人民。植绿生金 沙海深处的立体经济科尔沁沙地曾经漫天飞沙,如今已变成希望的田野。风过处,沙砾间萌动着绿意,特色林果产业正茁壮成长。近年来,通辽市创新构建“治沙+产业”协同模式。在沙化严重区域扩大锦鸡儿种植规模,退化草原区补播羊草、披碱草,为舍饲养殖业提供饲料保障;在比较平缓、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,适度发展以“塞外红”苹果为主的特色林果,以文冠果、榛子、仁用杏为主的木本粮油基地;林间发展林药、林菌和养禽等特色林下经济,林间中蒙药材基地达30多万亩。同时,推进果品贮藏保鲜与精深加工,“塞外红”果酒、果汁等产品投产,以锦鸡儿为主的灌木饲料、羊草为主的优质牧草和中蒙药材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