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,《联合国防止沙漠化公约》缔约方大会在我国第七大沙漠——库布齐沙漠腹地成功举行,鄂尔多斯用颇具国际范儿的声音告知世界,他们的治沙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阶段性的成功。中央统筹**、企业带头践行、科技创新引领、群众积极参与,是库布齐治沙大获成功的“四**宝”,新经验、新模式在这里层出不穷,库布齐地区在“绿富同兴”的道路上越走越顺、越走越远。然而人们不应该忽略和忘记,造就这一片大好局面的基础,却是两种毫不起眼而又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沙生植物——沙柳与柠条。貌不惊人,并不等于一无是处艰难行走在库布齐的沙海中,一丛丛在风中摇曳的灌木丛时不时会越入人们视线,稍显羸弱,毫不起眼。但事实并非如此:正是它们的存在,沙丘才不会移动,黄沙才不会扬起。“要治沙,先固沙,而固要沙,除了植绿,别无选择,”在随团采访过程中,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林科院防沙治沙首席专家杨文斌:“沙棘、甘草、苁蓉等鄂尔多斯沙区兴起的新产业方兴未艾,但是所有沙产业兴起的基础,仍是沙漠环境的绿色转变,而形成这一转变,功劳多半在沙柳和柠条等沙生植物。”沙柳,极少数可以生长在盐碱地的植物,形如火炬,枝条丛生不惧沙压,根系极其发达,萌芽力强,具有干旱旱不死、牛羊啃不死、刀斧砍不死、沙土埋不死、水涝淹不死的“**死”特性。作为速生、多年生灌木,沙柳成活率高,适应性强,耐贫瘠,凭借发达的根系,沙柳在地表下**远能够延伸到100多米,一株沙柳就可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