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思邈(541年—682年,存在争议,详见正文“年龄争议”目录),京兆华原(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)人,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, [1-2] 唐代医药学家、道士,被后人尊称为“药王”。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,不断积累走访,及时记录下来,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《千金要方》。唐朝建立后,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,与**合作开展医学活动。唐高宗显庆四年(659年),完成了世界上**部国家药典《唐新本草》。孙思邈不仅精于内科,而且擅长妇科、儿科、外科、五官科。在中医学上首次主张治疗妇女儿童**要单独设科,并在著作中首先论述妇、儿医学,声明是“崇本之义“。他非常重视妇幼保健,著《妇人方》三卷,《少小婴孺方》二卷,置于《千金要方》之首。在他的影响之下,后代医学工作者普遍重视研究妇、儿科**的治疗技术。孙思邈非常重视预防**,讲求预防为先的观点,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,认为人若善摄生,当可免于病。只要“良医导之以药石,救之以针剂“,“体形有可愈之疾,天地有可消之灾“。并提出“存不忘亡,安不忘危“,强调“每日必须调气、补泻、**、导引为佳,勿以康健便为常然。“他提倡讲求个人卫生